时间:2022-05-05 22:03来源:聚焦中国报道人气:
溃疡性肠炎,在我国较欧美少见,病情一般较轻,但近年患病率有明显增加,重症也常有报道。多见于20~40岁,亦可见于儿童或老年。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通常先累及直肠,逐渐向全结肠蔓延。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病情轻重不等,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具体症状如下!
本文目录
1、溃疡性肠炎症状有哪些?
2、溃疡性肠炎的并发症
3、溃疡性肠炎的病因是什么?
4、患有溃疡性肠炎要注意什么?
1、消化系统表现
见于绝大多数患者。腹泻主要与炎症导致大肠黏膜对水钠吸收障碍以及结肠运动功能失常有关,粪便中的黏液脓血便则为炎症渗出、黏膜糜烂及溃疡所致。黏液脓血便是本病活动期的重要变现。大便次数及便血的程度反映病情轻重,轻者每日排便2-4次,便血轻或无,重者每日可达10次以上,脓血显见,甚至大量便血。
轻型患者可无腹痛或仅有腹部不适。一般诉有轻度至中度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的阵痛,亦可涉及全腹。有疼痛便意后缓解的规律,常有里急后重。若发生中毒性巨结肠或炎症波及腹膜,有持续性剧烈腹痛。
2、全身表现
一般出现在中、重型患者。中、重型患者活动期常有低度至中度发热。高热多提示合并症或见于急性爆发型。
3、肠外表现
包括外周关节炎、结节性红斑、互爱举行脓皮病、巩膜外层炎、前葡萄膜炎、口腔复发性溃疡等。
1、中毒性巨结肠
是严重并发症,见于急性暴发型溃疡性结肠炎及急性重症型病人。其发生率约5%。病人出现间歇性高热、精神萎糜呈重症中毒状态。腹部很快膨隆、有压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由于结肠快速扩张、肠壁变薄、血运障碍、易发生肠坏死穿孔。病死率极高。可达30%~50%。
2、结肠穿孔
多在中毒性巨结肠扩张基础上发生。穿孔后导致弥漫性腹膜炎或局限性脓肿。穿孔部位多在乙状结肠或结肠脾曲处。患者多出现高热及感染中毒症状。腹胀,左侧腹部广泛肌紧张,X线透视或平片检查。
3、直肠结肠癌变
多见于广泛性结肠炎、幼年起病而病程漫长者。国外有报道起病20年和30年后癌变率分别为7.2%和16.5%。
4、其他并发症
肠大出血在本病发生率约3%。肠梗阻少见。
1、自身免疫因素(30%)
实践证明已在病人的血清中检测出非特异性抗结肠黏膜抗体,血清中抗大肠杆菌014型抗体,能与结肠上皮抗原起交叉反应等说明存在体液免疫紊乱,在组织培养中,患者的结肠上皮可被淋巴细胞损伤,反应细胞免疫失调,在患者的结肠黏膜固有膜中荧光免疫法测出有免疫复合物沉积。
2、神经精神因素(15%)
精神创伤、情绪紧张或过度疲劳等,可使大脑皮层机能紊乱,皮层下中枢亢奋,通过自主神经(植物神经)使肠运动增强,肠血管和平滑肌痉挛,久之组织细胞缺血 缺氧,抵抗力耐受力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肠黏膜易发生炎性变、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出血。可以说,本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关,以自身免疫机能为 根本,感染、神经精神因素为诱因。
3、感染(20%)
由于本病结肠黏膜的炎症表现与一些感染性腹泻,如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相似,故认为是发病的启动因素。
4、遗传(10%)
本病在不同种族、不同人群、不同体质的发病率有极大的差异,白种人的发病率远远高于黄种人和黑种人。
1、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多以菜粥、面条汤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佳。
2、可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保证维生素的摄入量。
3、给予流质或半流质的食物,如各种粥类、米汤等。
总结:如果是溃疡性结肠炎,不单和平时的饮食生活习惯有必然的联系,还和个人的身体的免疫因素以及遗传因素都有着必然的联系。平时注意控制饮食,还需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不能有太大的压力,注意不要劳累过度要做到劳逸结合,增强体质,才能够增强抗病的能力,减少疾病复发的几率。